
未登录
活动完成
活动日期: 2025-10-16 - 2025-10-16
天前
81
0
两年前的初秋,我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参观了光线幽暗的卡夫卡纪念馆,为这位目光锐利、思想深邃、可惜英年早逝的世界级文学大师而慨叹。之后在附近一家小书店里,我发现了关于卡夫卡安抚一个丢失玩偶的小女孩的英语绘本,一读就非常喜欢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慧眼独具地引进了这本好书!
《如果你在该多好-来自卡夫卡的明信片》
入选69期百班千人二年级共读书目
了解69期1-6年级全部书单→《百班千人69期共读活动1-6年级书目》
阅读中文版时,我的眼前又浮现了伏尔塔瓦河边那座宁静朴素的卡夫卡纪念馆,浮现了卡夫卡生活过、也在那里安葬的古老城市的街景。生活中有些相遇似有难以解释的美意,正如故事中的卡夫卡在公园里邂逅并帮助了小女孩,由此赋予了她人生中一段无比神奇美好的经历。尽管这个故事具体情形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如此神思飞扬、情意融融的故事,已经足够如花之芳香沁人心脾,如火之温暖烘烤人心。
这部绘本的创作者是英国艺术家贝妮黛·华兹,她用细腻深情的文图语言,描述了一个满怀温柔、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随季节和风景的变化而流转:开始于一个春日,经历四季后,又终结于来年的初春。作家卡夫卡在公园偶遇一个因弄丢玩偶而伤心哭泣的小女孩萨斯基亚,为了安慰她,卡夫卡即兴编出玩偶出门旅行的故事。
此后,他以玩偶“安娜”的名义和吻,定期给萨斯基亚写明信片,讲述“她”在外的旅途见闻,从巴黎到威尼斯,从森林到沙漠……每次都以“如果你在该多好”来结尾,传达对小主人的惦念和爱意。
但是,对于失去玩偶的小女孩来说,明信片虽是一种安慰,但她还是盼望与玩偶重逢。因此,怎样才能把“安娜”带回家,是卡夫卡苦于去解决的一个问题。
他从玩偶店里找到了一个表情悲伤的旧玩偶,店主给她装扮一新。卡夫卡把这个旅行归来的“安娜”带回给萨斯基亚,但敏感的萨斯基亚发现这不是原来的玩偶而有点排斥,因为“她看起来好老”。卡夫卡解释说:“她周游了世界。她精疲力尽,苍老了许多。我们都会变老,然后换了模样,但我们的心没有变。”
这个带点悲伤又满是深情的说法,让小女孩欣然接纳了苍老的“安娜”。而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心也会倏然沉静,只听见身外雪花飘洒的声音。任凭岁月沧桑而不改初心,这是怎样的执着和通透!故事的结局是卡夫卡的悄然离开,但他留下了难以抹灭的温暖。物会老,人会走,但爱的本质不会消失。这是对“ 无常” 的一种温柔解释,也包含了一种东方的情感节制和哲思态度:不抗拒变化,而是学着接纳与共处。
这部绘本的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而且饱满。年轻瘦削的卡夫卡是一个善良、温和、沉静、富有同理心的成年角色。他细腻地观察世界,无论是小女孩的眼泪,还是落叶、雪花、玩具橱窗,都能够进入他的情感世界。他不是敷衍地编故事去哄孩子,而是每回都认真地选择明信片,认真地写信和构建幻想,也认真地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故事的讲述并不急于推进故事主线,而是花了大量笔墨描写卡夫卡的日常点滴:他住在楼顶的小房间里写信、煮土豆汤、在雨夜翻看明信片、在火炉边沉思、在雪中漫步寻找灵感……这些点点滴滴构成了卡夫卡的个人世界,一个静谧而有些孤单的生活空间,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这一似为“闲笔”的独处描写展现了读者们可能好奇的文学家的日常生活,同时还点明了一个深藏的主题:孤独中的联结。卡夫卡的生活本是一个人的,但他主动用故事与明信片把自己的世界与女孩的世界联结起来。他打破自己的日常节奏,用行动和善意去回应另一个生命的悲伤,这种行为因此显得更有分量。这种“联结他人”的行为也是卡夫卡文学精神的一种延伸:即便身处孤独,也可以向他人传递温暖。书中用许多细节来表现卡夫卡的柔肠博爱,比如写雪天的早晨,卡夫卡在窗台上撒了一些面包屑,然后才吃下自己的早餐;又比如写到卡夫卡的咳嗽(卡夫卡因患肺结核病而早逝),他毫不顾及身体的病弱,心甘情愿地为非亲非故的小女孩当信使。这样的关怀和守护令人敬重和感动!
作为儿童绘本,创作者也有血有肉地讲述了天真的小女孩的情感成长过程,从对玩偶的依恋、失落的悲伤、接到明信片的欢喜,到最终理解并接受“安娜的改变”。她的变化既缘于对卡夫卡的信任,也是童心对善意的回应。沐浴着善意之光的成长,未来也会散发出善意的热量
萨斯基亚的心理转变联系着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故事展现了对儿童的尊重与理解:孩子并非脆弱易忘的存在,他们有深刻情感,也需要被认真对待。更重要的是,故事还进一步展现了孩子如何在陪伴与引导下走出悲伤的历程。这正是当前社会对儿童情绪教育的缺口,即过于关注表面安抚,忽略了真正用心去陪伴、用智慧去疗愈的作用。
“旁观者清”,故事中小女孩的母亲懂得卡夫卡“撒谎”的好意,屡次真诚地表达了感激之情。卡夫卡的看似微小的善举,正是对抗现代社会冷漠最坚定的方式。卡夫卡的“古道热肠”提醒我们:即便是萍水相逢,我们也可以用纯粹的友爱去帮助对方。正是因为在陌生的社会中有了彼此的温存关照,人世间才会有春天里的鲜花盛开,才会有冬天里的炉火正旺。
这个故事之所以如此动人,还得益于其精美的图画叙事。文字与图画深度协作,文字给予情感线索与结构脉络,图画表现丰富的情绪层次与视觉想象,文图以并进互补、情绪交融的方式共同讲述故事,相得益彰。故事节奏缓慢、沉稳,通过图文错落铺排拉长了情绪的渗透时间。这类节奏安排符合故事中卡夫卡性格的克制与含蓄,也能使情绪更自然地渗入读者心中。
贝妮黛·华兹用彩色铅笔描绘细致柔和的线条,并用水彩渲染氛围,图画色调清新,略带朦胧。她耐心也倾心地描绘风景,展现建筑、街道、查理大桥与伏尔塔瓦河等典型风貌,让读者跟随卡夫卡的脚步去参观布拉格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自然风景则随季节嬗递而纷繁多变,色彩的变化也婉转地表现了人物的心境。此外,艺术家还巧妙地表现了现实与想象交融的双重世界。卡夫卡和萨斯基亚的生活这一现实线,由具体真实的日常场景和细腻图像表现;安娜的旅程这一想象线则通过明信片涉及的景观来营造,后者的视觉笔触略带梦幻和轻快,与现实画面形成对比。两个叙事维度交替出现,这种画风切换强化了虚构旅程的神奇色彩,为读者呈现那个不存在却被相信着的旅程,拓展了想象和审美空间,吸引读者仔细欣赏与体味。
这部绘本的书名起得非常好,明信片结尾的“如果你在该多好”这句表达打动人心,道出了一种普遍的心声:当我们拥有美好时,总会希望所爱之人也能在场一起分享;而当我们遭遇悲伤时,也会分外希望能有所爱之人陪伴身旁。本书不仅讲述了一段温柔的慰藉,还触及了虚构与真实、成长与告别、善意与孤独等深刻命题。一位陌生人用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托住另一个生命的悲伤,营造出孤独与联结、失落与寻觅共同交织的暖意,如花香弥漫,如火焰烛照,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力量,看到了关爱的力量,也让这趟阅读之旅变得温柔缱绻。
“我们都会变老,然后换了模样,但我们的心没有变。”希望读过这个故事的人,都能记得书中卡夫卡的这番劝导,无论我们的人生经历怎样的雨雪风霜,愿善良和仁爱之心能永远开花、永远发光。
谈凤霞(写于 2025 年 7 月 16 日,美国盐湖城)
(作者介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外儿童文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从事儿童文学研究、创作和翻译,担任“国际安徒生奖”等国内外多项儿童文学大奖评委。)
Copyright © 2017-2021.-百班千人 All Rights Reserved.